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科)(A040109)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专科)(A030202)
社会心理学(一)(000266)
自学考试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
2010年版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健康心理学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学科。它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做出解释。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者的理论意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系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对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归纳 、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重点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社会化;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社会沟通;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社会角色;文化与人格。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都属于心理学科的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学员应该在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并对社会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哲学有一定的基础。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试者应在了解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征,明白影响和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并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应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既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也要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必须清楚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应了解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最具有社会心理学特征的研究的理论线索,理解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掌握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认识社会心理学的来源,熟悉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主要的社会心理学家,明白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
2、我国学者的阐述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社会心理学
2、群体社会心理学
3、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2、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3、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个案研究法
5、跨文化研究法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
1、偏向问题
2、伦理问题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五)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况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3)我国学者的阐述
2.领会:(1)个体社会心理学;(2)群体社会心理学;(3)应用社会心理学。
3.简单应用:比较社会相互作用论与行为科学的不同解释。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识记:(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2)心理学方法论原则、(3)社会学方法论原则、(4)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
2.领会:(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2)偏向问题;(3)伦理问题。
3.简单应用:(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2)观察法、(3)实验法、(4)调查法、(5)个案研究法、(6)跨文化研究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识记:(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2.领会:(1)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简单应用:(1)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况。
第二章 成为社会的一员——社会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掌握社会化的概念,了解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深刻理解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社会化的任务、目标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不同的;特别了解早期社会化,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的意义;理解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理论
(三)社会化的历程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社会化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三)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途径
(一)遗传物质基础
(二)社会环境与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化概述
2、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3、社会化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化概述
1.识记:(1)什么是社会化;(2)社会教化;(3)个体内化;(4)社会人
2.领会:(1)社会化的理论;(2)社会化的历程。
3.简单应用: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
(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识记:(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2.领会:(1)性别角色是怎样获得的;(2)政治社会化。
3.简单应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那里。
(三)社会化的途径
1.识记:(1)遗传的概念、(2)文化的定义。
2.领会:(1)遗传物质基础;(2)社会文化;(3)学校影响;(4)大众传播媒介。
3.综合应用:遗传物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认识自己——自我意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掌握什么是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结构和作用。理解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等自我过程;深刻理解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理解自我觉察、自尊、自我评价、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表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 什么是自我意识
(二) 自我意识结构
(三) 自我意识作用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自我觉察:把目光投向自己
(二)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
(三)自我效能:你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
(四)自我控制:你能把握住自己吗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诞生: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二)性别认同: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三)性别边缘:关注同性恋
第四节 自我过程
(一)自我评价
(二)自我美化
(三)自我表现
三、考核知识点
1、自我意识概述
2、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4、自我过程
四、考核要求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识记: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结构、
2、领会:自我意识的作用
3、简单应用:自我意识的三个部分。对应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的三个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1、识记:自我觉察、自尊、自我效能的概念、。
2、领会:自我效能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自我控制
3、综合应用:你怎样评价自己,自我控制的行为类型。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1、识记:性别认同、性别边缘
2、领会: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3、综合应用:如何理解和解释性别边缘现象。
(四)自我过程
1、识记: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
2、领会:自我美化的几种方式、
3、综合应用:评价个体的自我表现。
第四章 对社会的认识与推理—社会认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社会认知的途径,理解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同时应该了解印象的形成,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懂得社会认知的对象包括哪些类型,并能了解影响人们进行准确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有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必须要能熟练地掌握与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
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三)认知情景因素
第三节 印象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
(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
(三)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四)印象管理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原则
(三)归因偏差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4、社会认知的归因理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及其途径
1.识记:社会认知。
2.领会:社会认知的途径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识记:(1)认知者因素
2.领会:(1)认知对象的因素;(2)认知情景因素
(三)印象形成
1.识记:(1)社会印象;(2)社会印象特点;
2.领会:(1)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2)印象管理
3.综合应用:认知偏差的表现(1)晕轮效应;(2)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
(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识记:(1)归因; (2)归因理论。
2.领会:(1)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3.简单应用:(1)凯里的三维归因理论;(2)归因偏差。
第五章 对事对物的内在体验--社会态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社会态度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动机功能,社会态度与行为,了解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主客观条件,熟悉态度测量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
1、态度的认知功能
2、态度的情绪功能
3、态度的动机功能
(二)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1、认知成分
2、双重态度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 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
(二)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三)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社会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1、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2、海德的平衡理论
3、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二)态度转变的途径——说服
1、沟通者
2、沟通过程
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
(一)总加量表法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
(三)语义分析法
(四)投射法
(五)内隐态度测量法
(六)生理反应法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态度概述
2、社会态度与行为
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4、测量态度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态度概述
1.识记:(1)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2)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2.领会:(1)态度的认知功能、(2)态度的情绪功能、(3)态度的动机功能。
(二)社会态度与行为
1、识记: (1)来自态度自身的因素;(2)来自态度对象的因素
2、领会:(1)来自情境的因素;(2)来自自我的因素;(3)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识记:(1)服从;(2)内化;(3)同化;
2.领会:(1)海德的平衡理论;(2)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3.综合应用: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四)态度的测量方法
1.领会:(1)总加量表法;(2)投射法;(3)生理反应法。
2.简单应用:(1)社会距离尺度法;(2语义分析法);(3)内隐态度测量法。
第六章 以侵犯他人为目的——人类的攻击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侵犯行为的定义及侵犯行为的特点,了解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理解社会学习论、挫折-侵犯论的理论观点,掌握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侵犯行为的特点
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学习论
(二)挫折——侵犯论
(三)侵犯的现代理论
第三节 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一)宣泄
(二)报复与惩罚
(三)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
(四)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
(五)感情净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攻击性行为概述
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
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侵犯行为的定义;(2)侵犯行为的特点。
2.领会:(1)班杜拉社会学习论;(2)挫折-侵犯理论。
3.简单应用:(1)有关侵犯动机的几种理论;(2)有关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第七章 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利他行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利他行为概念及其特征,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了解进化理论、决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的内容,认识影响利他行为的各种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 利他行为定义
(二) 利他行为特征
第二节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 进化理论
(二) 决策理论
(三) 社会学习理论
(四) 社会交换理论
(五) 社会规范理论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谁最可能提供帮助——利他者因素(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助人者的心境)
(二) 谁最可能获得帮助——被帮助者特征(性别、魅力和人品、值得帮助的人相似性)
(三) 环境因素(物理环境、时间压力、社会文化因素、
(四) 袖手旁观的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心理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1、利他行为概述
2、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利他行为概述
1.识记:(1)利他行为定义
2.领会:(1)利他行为特征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1、识记.:进化理论、决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
2、领会: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规范理论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识记: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的心理分析)、利他者因素(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助人者的心境)
2.领会:被帮助者特征(性别、魅力和人品、值得帮助的人相似性)、环境因素(物理环境、时间压力、社会文化因素)。
3.综合应用:用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解剖一到两个社会现象;用社会事例分析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第八章 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人际交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定义,了解亲和的解释、亲和的研究,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掌握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人际沟通的载体和信息交流的障碍;掌握人际吸引的原则以及爱情、分离的有关研究。了解人际关系的测定,理解人际关系定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能够运用人际交往的理论、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人际吸引的原则、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对人际交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类的社会性——亲和
1、 亲和的解释
2、 本能——先天决定
3、 人类的内在因素——儿童期的无助性
4、 学习——形成亲和的习惯
5、 需要的满足——保持亲和
(二)亲和的研究
1、 恐惧与亲和
2、 排行与亲和
3、 亲和的个体差异
(三)与亲和相对——排斥、拒绝、孤独
(四)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1、 协调作用
2、 心理保健作用
3、 促进个体的社会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4、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
(五)人际交往的形式
(六)人际交往的过程
(七)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人际沟通
(一) 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
(二) 信息转换过程
(三) 人际沟通的载体
(四) 信息交流障碍
第三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原则
1、 接近性
2、 相似性
3、 互补性
4、 熟悉性
5、 能力
6、 外貌
7、 个人的性格特质
(二)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
(三)亲密关系的结束——分离
第四节 人际关系
(一) 人际关系定义
(二) 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三) 人际关系的测定
三、考核知识点
1、人际交往概述
2、人际沟通
3、人际吸引
4、人际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人际交往概述
1、识记:(1)亲和的解释、(2)本能——先天决定、(3)学习——形成亲和的习惯、(4)需要的满足——保持亲和
2、领会:(1)亲和的研究、(2)亲和的个体差异、(3)人际交往的形式、(4)人际交往的过程。
3、简单应用:(1)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2)排斥、拒绝、孤独、(3)人际交往的理论解释。
(二)人际沟通
1、识记:(1)信息沟通的要素、(2)信息沟通模式
2、领会:(1)信息转换过程、(2)人际沟通的载体、(2)信息交流障碍
3、综合应用:(1)解释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
(三)人际吸引
1、识记:(1)人际吸引的原则、(2)爱情定义、
2、领会:(1)爱情发展的阶段、(2)爱情风格、(3)爱情三角理论、(4)婚姻的模式
3、综合应用:(1)爱情三角理论、(2)婚姻的模式
(四)人际关系
1、识记:(1)人际关系定义
2、领会:(1)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2)人际关系矩阵
3、简单应用:(1)社会测量法、(2)参照测量法、
第九章 作为群体的成员——群体心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群体,群体的形成原因,社会群体的特征,社会群体的分类,群体的规模,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合作,竞争,冲突,调适,冲突调适的方式,了解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群体压力,合作的条件,直接合作,无分工合作,结构性合作,积极的竞争方法,消极的竞争方法,冲突与竞争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含义
(二)群体的类别
(三)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形成
(二)群体规范的压力
(三)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系群体的支柱
2、统一认识的标尺
3、引导行为的指南
第三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
(二)社会抑制
(三)社会惰化
第四节 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一)什么因素会促成群体决策
(二)群体决策的类型
(三)群体决策的局限性
(四)极端性变化——群体极化
第五节 群体互动:合作、竞争与冲突
(一)关于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
(二)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三)冲突
第六节 凝聚力——群体的力量
(一)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
(二)凝聚力的作用
第七节 领导者——团队中的重要角色
(一)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
(二)你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吗
(三)领导者在团队中应该发挥那些功能
(四)以何种方式领导团队
(五)领导者的综合品质
三、考核知识点
1、群体概述
2、群体规范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4、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5、群体互动:合作、竞争与冲突
6、凝聚力——群体的力量
7、领导者——团队中的重要角色
四、考核要求
(一) 群体概述
1.识记:(1)群体定义;(2)群体类型;(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4)假设群体和实在群体。
2.领会:(1)群体形成;(2)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3)松散群体;(4)联合群体。
3.简单应用:(1)影响群体的因素;(2)群体的特征。
(二)群体规范
1.识记:(1)群体规范的概念;(2)群体的规模。
2.领会:(1)群体规范的压力;(2)群体规范的作用。
3.简单应用:潜在收效曲线。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识记:(1)社会促进;(2)观众效应;(3)优势反应
2.领会:(1)干扰——冲突模型;(2)蚂蚁实验
3.简单应用:(1)社会抑制、(2)社会惰化
(四)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
1.识记:(1)群体决策概念;(2)群体决策类型;
2.领会:(1)群体决策的局限性(2)群体极化
3.简单应用:头脑风暴法
(五) 群体互动:合作、竞争与冲突
1.识记:(1)合作;(2)竞争;(3)冲突;
2.领会:(1)道奇的实验;(2)鲁斯的实验;(3)明南斯的实验;(4)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3.综合应用:(1)怎样解决冲突;(2)社会竞争本身的两重性。
(六)凝聚力——群体的力量
1.识记:(1)认同感;(2)归属感;(3)力量感。
2.领会:(1)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2)凝聚力的作用。
(七)领导者——团队中的重要角色
1、识记:领导者的综合品质
2、领会:(1)领导者是如何产生的、(2)你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者吗。
3、综合应用:(1)领导者在团队中应该发挥那些功能、(2)以何种方式领导团队。
第十章 和大家一样——相符行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从众、众从、服从、顺从的概念,了解依从诱导策略以及影响服从的因素;掌握竞争与合作的概念,竞争心理优势在人际竞争中的表现形式、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了解合作中的搭便车效应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掌握什么是冲突、引发冲突的因素以及图和避免破坏性的冲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从众
(一) 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二) 我们为什么会从众
(三) 在什么样的群体中我们会更容易从众呢
(四) 什么样的个体更容易从众呢
(五) 其他人对你的从众行为有哪些影响呢
第二节 众从
(一) 众从概述
(二) 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三) 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第三节 服从
(一) 对服从的理解
(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三) 有关不服从的情况
(四) 研究服从行为的意义
第四节 顺从
(一)顺从的策略
(二)影响顺从的因素
(三)研究顺从行为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1、从众;
2、众从;
3、服从;
4、顺从。
四、考核要求
(一)从众
1.识记:(1)从众定义;(2)阿希的实验
2.领会:(1)从众行为的基本动因;(2)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3.简单应用: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群体因素、个人因素、他人因素)。
(二)众从
1.识记:(1)众从定义。
2.领会 :(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2)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3);(4)。
3.综合应用: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三)服从
1.识记:(1)服从定义。
2.领会:(1)米尔克拉姆的服从实验;(2)不服从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3.综合应用:(1)米尔克拉姆服从实验的评价、(2)研究服从行为的意义。
(四)顺从
1.识记:(1)顺从定义;(2)顺从的策略。
2.领会:(1)影响顺从的因素;(2)研究顺从行为的意义。
第十一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流行、暗示、模仿、舆论、流言的定义。了解流行的特点、研究流行的意义;流行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流行表现有哪些个别差异;了解暗示方式、暗示作用、领会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研究暗示的意义;了解模仿的类型、影响模仿的因素,了解舆论的特征,舆论的形成和舆论的作用。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看待与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流行
(一)流行定义
(二)流行的特点
(三)流行的意义
(四)流行的社会因素
(五)流行的心理因素
(六)流行的个别差异
第二节 暗示
(一)暗示的定义
(二)暗示方式
(三)暗示的作用
(四)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五)暗示的意义
第三节 模仿
(一)什么是模仿
(二)模仿的类型
(三)影响模仿的因素
第四节 舆论
(一) 舆论的定义
(二) 舆论的特征
(三) 舆论的形成
(四) 舆论的作用
(五) 舆论的研究
第五节 流言
(一)流言概述
(二)流言产生与传播的主客观因素
(三)留言传播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1、流行
2、暗示
3、模仿
4、舆论
5、流言
四、考核要求
(一)流行
1.识记:(1)流行的定义、(2)流行的特点。
2.领会:(1)流行的意义;(2)流行的个别差异。
3.简单应用:(1)流行的社会因素、(2)流行的心理因素。
(二)暗示
1.识记:(1)暗示的定义;(2)暗示方式。
2.领会:(1)暗示的作用;(2)暗示的意义。
3.简单应用: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三)模仿
1.识记:(1)模仿的定义
2.领会:(1)模仿的类型
3.简单应用:(1)影响模仿的因素。
(四)舆论
1.识记:(1)舆论的定义;(2)舆论的特征
2.领会:(1)舆论的形成;(2)舆论的作用。
3.简单应用: 舆论的研究
(五)流言
1.识记:(1)流言定义
2.领会:(1)留言传播的影响。
3.综合应用:流言产生与传播的主客观因素。
第十二章 回归生活诠释社会——应用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动因,了解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的特点。理解应用社会心理学必须研究改善生活质量的原因,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元素;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途径;了解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了解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结构与分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动因
(一) 外因——社会科技文化背景
(二) 内因——社会心理学内部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原型启发——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环形模式
(一) 应用社会心理学必须研究改善生活质量的问题
(二) 知识构成的目的在于预测
(三) 知识运用和干预需主动思考和精心策划
(四)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元素须通过中介环节融为一个有序系统
(五)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元素同负反馈回路相联系
第三节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过程
(一)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双循环机制
(二)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途径
第四节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一) 系统性
(二) 独特性
(三) 应用性
(四) 时空性
第五节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结构与分类
(一) 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维结构
(二) 显态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分类
(三) 潜态应用社会心理学的显性化
三、考核知识点
1、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动因
2、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原型启发
3、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过程
4、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5、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结构与分类
四、考核要求
(一)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动因
1、 识记:外因——社会科技文化背景
2、 领会:内因——社会心理学内部的直接动力
(二)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原型启发
1、识记: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元素
2、领会:应用社会心理学必须研究改善生活质量的问题
(三) 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过程
1、 识记: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途径
2、 领会:应用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双循环机制
(四)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1、 识记:系统性、独特性、应用性、时空性。
2、 领会:系统性、独特性、应用性、时空性的内涵
(五) 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结构与分类
1、 识记: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维结构
2、 领会:(1)显态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分类,(2)潜态应用社会心理学的显性化。
第十三章 回归生活诠释社会——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噪音、拥挤、压力、抑郁等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的学科特点。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领会社会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领会社会心理学在咨询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应用。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一) 管理心理学概述
(二)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一) 目击者的证词可信吗?
(二) 陪审团能做到客观公正吗?
(三) 他们为什么会犯罪?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一) 噪音
(二) 拥挤
(三)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四) 温度
(五) 城市环境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一) 健康心理学概述
(二) 压力、抑郁与健康
(三) 在行为健康中的应用
(四) 在行为医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在咨询领域中的应用
(一) 咨询心理学概述
(二) 心理咨询的内容、形式及范围
第六节 社会心理学在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应用
(一) 社区心理学概述
(二)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三、 考核知识点
1、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2、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3、社会心理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4、社会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5、社会心理学在咨询领域中的应用
6、社会心理学在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应用
四、 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1、识记: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2、领会: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3、简单应用:管理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1、识记:记忆的获得过程、记忆的贮存过程、记忆的提取过程
2、领会:如何避免不可信的证词?
3、综合应用:他们为什么会犯罪?
(三)社会心理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1、识记:噪音和拥挤、温度的定义
2、领会:城市环境、
3、简单应用: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的心理原则
(四)社会心理学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
1、识记:健康心理学、压力、抑郁的概念
2、领会:抑郁者的特点和抑郁群体的性别差异、烟瘾、酒精和其他药物滥用
3、综合应用:如何应对压力?社会心理学在行为医学中的应用
(五)社会心理学在咨询领域中的应用
1、识记:咨询心理学定义、心理咨询的形式、
2、领会:咨询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心理咨询的范围
(六)社会心理学在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应用
1、识记:社区心理学定义、
2、领会:社区心理卫生运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3、简单应用:社会支持网络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节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 识记:能够了解有关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述。
2.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的多种理论和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的问题。
二、 关于自学教材
指定教材:《社会心理学》,崔丽娟、才源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
参考读物:《现代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 。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力求搞清它们的内涵和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要在理解上下功夫,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切不要死记硬背。
2、把握社会心理学的主题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社会学课程,注重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沟通、社会化、社会意识和社会态度,学习时应紧紧围绕着主题进行学习和理解,注意把握考核的目标和要求,从识记、领会和应用三层次上来进行学习。把握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加深对各个章节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3、系统学习和重点深入相结合
自觉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对学习社会心理学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 和重点原理,以便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但是,学习中切忌在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单纯孤立地去抓重点,单纯地死记硬背某些辅导书的模拟试题,甚至猜题押题;否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心理学》课程就是围绕着社会行为、社会沟通和社会化过程展开的,而社会实践又必须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自学应考者应注意在全面系统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了解和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中所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以便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内容,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本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广泛;自学考试命题的题型多样、覆盖面广。社会助学者应根据这门课程和考试命题的特点,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问题,把重点辅导和兼顾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2、本课程考试的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指: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马太效应
2、第一印象也可以称为: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马太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被知的我”或“客我”可以分为:
A、自然我 B、社会我 C、精神我
D、物质我 E、纯粹我
2、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包括:
A、仪表的认知 B、行动的认知 C、心理的认知
D、性格的认知 E、表情的认知
三、名词解释
1、素朴心理学
2、归因
四、简答题
1、简述表情认知的内容
2、简述常见的两种因果图式
五、论述题
1、如何看待认知的完形特性?
2、论述对人际关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