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学》自学考试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
二00七年元月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民俗文化学是民俗学与其他人文学科,诸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人类学相交叉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的任务就是向一般文化工作者、博物和风物研究者提供研究民俗文化现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工具盒操作工具。因而它是文化产业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历史民俗学、民俗传播学、社会生活史学等学科的前提。
该课程的特点:(一)逻辑性、理论性强;(二)涉及人文学科的诸多知识,知识点密集;(三)课程信息量大,既有纵向的历史联系,又有横向的逻辑联系。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民俗文化学和民俗传播学所涉及的主要论点,包括民俗文化学的对象与任务;民俗文化传播的历史记录;相沿成习与传播风行;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民俗中的体势语与肢体语言传播;民俗传播与主体心理积淀;民俗禁忌与传播心理;语言为本的传播流向;维系社会的民俗传播调节;采风问俗的谣谚传播;宗族与家族的祠堂祭祀;周期循环的节庆与礼仪;民俗信仰的传播架构;储存扩散的民俗传播体制;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大众传播时代的民俗文化;关于民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三、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民俗文化学的主要内容;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民俗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采访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自学者初步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历史概貌和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文化的鉴赏水平,特别是对乡土民俗艺术的熏陶,更加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得到培养,同时扩展视野,提高自学者的精神品质素养和实践能力。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绪论----民俗文化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涵义,了解民俗文化学的内容,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在当今变革的文化意义以及研究的对象与基本内容,领会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一)民俗学的发生历程;
(二)中国民俗学评析;
(三)兴起与发展:民俗文化学;
(四)民俗文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三、考核知识点
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民俗文化 基础学科 学科综合 传承 变异
四、考核要求
民俗学
识记:民俗学的由来和基本概念
民俗文化
识记:民俗文化的基本定义
传承
识记:传承的定义
变异
识记:变异的定义
领会:当代提出民俗文化学的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
民俗文化学的本质与对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民俗文化学是民俗文化学与传播学的交叉与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从人出发,以人为载体,这种始于人、终于人的活动过程,就是民俗文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揭示民俗的真正奥秘
(一)民俗的起源
(二)作为主体性的文化选择
(三)选择导致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四)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
第二节 关于本质与定义的表述
(一)“民俗”语源与中国人的译述
(二)众说歧出的“民俗”定义
(三)民俗的基本可题
(四)民俗定义及其文化属性
第三节 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判断研究对象的根据
(二)对象是诸要素的系统联系
(三)研究对象的中介性质
(四)寻求新的哲学基点
第四节 多维视野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一)民俗与文化基因
(二)民俗与文化心态
(三)民俗与文化变迁
(四)民俗与精神生活
三、考核知识点
民俗起源 民俗的基本问题 要素联系 中介 文化基因 心态 文化变迁
四、考核要求
民俗起源
识记:民俗起源与人们主体文化选择
民俗的基本问题
识记:民俗与人类的关系;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基因
识记:文化基因是民俗文化学的最基础的成分
心态
识记:心态的定义以及理解民俗文化的心理积淀
应用: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你怎样理解“民间传统节日”的存在以及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对接?
民俗文化学的范围与任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民俗文化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和任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民俗文化学的本体结构
(一)学科基石----本体构架
(二)本体结构的研究视角
(三)本体与应用
(四)加强和发展应用研究
第二节 学科目标及其衍化
(一)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回顾
(二)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四大要素:生理、地理、物理、心理
(四)诸要素的衍化与整合
第三节 多重交叉而又独树一帜
(一)本学科新的含义与特色
(二)民俗文化的流向与幅射
(三)交叉的三大层面
(四)相关学科述略
第四节 融会古今与贯通现实
(一)完善学术体系
(二)阐释现代价值
(三)高扬中国气派
三、考核知识点
本体结构 学科四大要素 交叉层面 现代性
四、考核要求
本体结构
识记:人在文化或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以人为本体,从民俗文化本身出发研究民俗的特征。 所谓结构好比是是一首诗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
学科四大要素
识记:民俗文化研究的四大要素是生理、地理、物理、心理
交叉层面
识记:所谓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而出 现的新生学科。新兴学科大多又是交叉层面的学科。
现代性
识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区别在于,科学、艺术、道德之间的关系。
领会:民俗文化学的内在本质、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特指性。
应用:结合央视每年除夕之夜举行的“春节晚会”(简称“春晚”),思考你所理解的民俗传 承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当今的文化传播。
民俗文化学的性质与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了解民俗文化在学科特征上的四大性质和五大特征。在基础理论上认清中国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决定性质的“土壤”和生态分析
(一)地理与自然环境
(二)经济与生产方式
(三)社会与制度组织
(四)宗教文化与传统礼制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四大性质
(一)符号迁移
(二)物化象征
(三)复合隐喻
(四)角色心理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五大特征
(一)社会普同
(二)信息共有
(三)模式整合
(四)乡缘风土
(五)贯通古今
第四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人伦为本的社会准则
(二)和合圆满的理念追求
(三)积极入世的务实态度
(四)直观直觉的思维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
地域环境 社会组织 文化机制 乡缘风土 贯通古今
四、考核要求
地域环境
识记:民俗文化受居住地域环境及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
社会组织
识记:社会组织通常是指一定的社会单元,民俗文化所谓“社会组织”指传统社会中,民间 各种形成稳定关系的人们共同体。
文化机制
识记:以原始信仰为精神核心(隐性),以仪式生活为传承载体(显性)的传统文化机制, 对民俗文化人的年中行事有着根本的激发和相对的制约作用。
乡缘风土
识记:民间风土意识,是民俗文化所包含的各种习惯赖以生存的重要“内核”之一。民间有 “水土”一说,任何一种民俗文化事象都具有乡缘风土的特征。
贯通古今
识记:民俗学上研究礼俗,并不是罗列异闻,以为谈助,也不是但在收录,他的目的是在贯 通古今,明其变迁,比较内外,考其异同,而于其中发现礼俗之本意。
领会:民俗文化学的性质和各种基本特征,特别要领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
应用:在我们进行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调查中,外来的农民工在人际交往中,首选的方式 是“认老乡”,而且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首先想到寻求“老乡”的帮助,请问为什么会存 在这样的文化方式?
民俗文化学的结构与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民俗文化学的内在结构和基本功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点面结合的组合系统
(一)民俗----富有个性的文化事象
(二)从“个体”到“模式”
(三)民俗模式成因的外在结构
(四)“场”理论与民俗组合系统
第二节 隐显互动的复合形态
(一)内核与外壳
(二)意象与言象
(三)心知与外化
(四)思维与表征
第三节 微观领域:调节人心的功能
(一)心理认知
(二)精神平衡
(三)娱悦身心
(四)审美感受
(五)生命意识
第四节 宏观视野:规范世道的功能
(一)传统威严的“堆垒”
(二)民间信仰的“图腾”
(三)社会关系的“阀门”,
(四)民族个性的“标的”
三、考核知识点
民俗结构 民俗审美 信仰图腾
四、考核要求
民俗结构
识记:日常生活的仪式作为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民俗结构揭示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形 态学”的、功能的和因果的关系。
民俗审美
识记:民俗文化审美主要是由民俗文化乃是民间的共同创造并反映民众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 美情趣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和它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长期的文化积淀有关。
信仰图腾
识记:民俗文化所表现的习俗与巫道古风渊源相关,而且其各种古老样式还与招魂复魄、驱 鬼辟邪与图腾崇拜等巫道主题相伴而生,表现出信仰重于审美、讲究象征暗示、功能趋向综 合等地域民俗传承特征。
领会:民俗文化学的内在结构与诸种功能要素的联系,以及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
应用:近来学界和社会上不断有人对“龙”与中国形象提出异议,有人就以西方以“龙”为怪兽为名,提出了龙的英译应该由“dragon”改译为“loong”,请你结合本章理论,对此给出自己的看法。
民俗文化学的类型与分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对民俗文化事象进行分类的理论按照我国历史上通行的民俗事象,提出了独特的类型分析概念和分类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民俗文化类型评估
(一)原始混融
(二)双向回流
(三)神秘投影
(四)区系渗透
第二节 分类的实质:秩序和解释
(一)对分类的定位
(二)系统中心与整体研究
(三)西哲阐述:“文化”的启示
(四)中国民俗文化的“思想素材”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分类原则
(一)民俗文化的基本类型
(二)欧美日本学者对分类的探索
(三)当今通行之分类原则
第四节 民间知识共同体
(一)一项基础性研究
(二)分类还是交叉
(三)民俗文化分类之我见
三、考核知识点
历史民俗类型评估 民俗文化分类
四、考核要求
历史民俗类型评估
识记:以历史学方法对民俗进行研究是中国民俗的一大特点。近20年来,历史学再次强力切入民俗学领域,经过一批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辛勤努力,形成了成就卓著、特色鲜明的历史民俗学研究群体,它不仅使中国民俗史这一已经出现的学科变得更加成熟,由于其方法和视角的独特之处,也使历史民俗学已然成型,成为民俗学学科的重要支撑。
民俗文化分类
识记:本章突出地介绍了民俗文化分类,以及进行分类的原则和理论依据。
领会:民俗文化学对各种民俗事象的分类及其理论依据。
应用:2007年年中没有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社会上有传言认为是“寡妇年”,请你结合民俗文化分类理论,把这种蛊惑人心的流言认定为哪一类?
发展与流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民俗文化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各种民俗文化事象在发展与流变的过程中,与日俱进,处于动态的流变之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超越主体的历史生成
(一)本原意义的主体性
(二)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
(三)民俗文化的主体心理分析
(四)深层的心理躁动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内在冲突
(一)民族同化与风俗渗透
(二)农耕稻作与游牧狩猎
(三)官僚习气与平民意识
(四)群体效应与个体行为
第三节 交流与变异
(一)交流与形式
(二)蔓延与回归
(三)层次推进的张力
(四)新观念的萌动
第四节 民俗流变是一个过程
(一)从渐变到突变
(二)从神圣到世俗
(三)从鲁朴到细微
(四)从兴起到衰亡
三、考核知识点
交流与变异 民俗流变
四、考核要求
交流与变异
识记:任何一种现存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俗文化,都处于一种开放性文化系统,其系统内部的能量总是与外界保持着相互交流状态。这种历史的自然交流过程中,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新的能量,并不断地使系统内部受到新的刺激,从而保持着一种随时应变的活力,并不断地变新系统本身。
民俗流变
识记:从历史发展看,一种民俗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 来进行的,也就是要通过自身文化屏幕的过滤,很少全盘照搬而多半是取其所需。另一方面, 一种民俗文化对他种民俗的接受也不大可能原封不动地移植。一种民俗文化被引进后,往往 不会再按原来的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
领会:民俗文化的生成、内在冲突,在交流与变异中的种种状态以及民俗流变是一个过程。
应用:传统的语言类节目----相声近年来濒临衰落,而小品这种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却受到观众广泛的追捧,请试用民俗文化流变的理论给予准确的解释?
物态与崇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人类的禁忌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 化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物质劳动与民俗文化
(一)物质劳动观新说
(二)农业文明的璀璨成果
(三)节气文化的产生意义
(四)通向未来的历史记录
第二节 消费与民众的生存状态
(一)生产习俗的伴随物和对应物
(二)生活习惯与消费差异
(三)世相百态的人文展现
(四)看不见的手和无声的调节
第三节 民俗文化中的崇拜
(一)生命的归属
(二)崇拜与无意识
(三)精神偶像:天、神、人
(四)现代迷信的根源
第四节 由崇拜说到禁忌
(一)禁忌之由来
(二)趋吉避邢的“法术”
(三)巫文化的“遗风”
(四)迷信与俗信
三、考核知识点
民俗崇拜 无意识 现代迷信 巫术
四、考核要求
民俗崇拜
识记:民俗崇拜包含丰富的内容,包括人类植物崇拜、原始神祇崇拜、河姆渡人太阳崇拜、通天华盖崇拜、大汶口崇拜、水瓶崇拜、商周玉器崇拜、青铜器饕餮崇拜、民间骆驼花、庙底沟彩陶、西北高原太阳崇拜、新疆到河西走廊崇拜、战国两汉扶桑树、后羿射日、原始宇宙观与中国建筑等,它反映了人类的生命意识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观物取象----生命之树文化,上溯五千年历史长河,跋涉大江南北,剥离出中华民族生命之树所蕴藏的生命意识。
无意识
识记: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
现代迷信
识记: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传统迷信是现代迷信流传的基础和土壤。中华民族古老而文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既有令世界瞩目的优秀文化,也有一些封建糟粕沉淀下来,迷信就是流传最广、表现多样、具有顽固性的不良传统行为。这种不良的传统行为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往往不受条件限制地通过氏族、家庭、部落、社区流传下来。尤其是传播者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把传统迷信与现代科技进行“嫁接”,从而更加具有欺骗性。在许多的民俗中都伴有迷信的成分在内,要养成一个民族的良好生活习惯,就必须淘汰一些陈旧的、迷信的民俗。
巫术
识记:巫术,应该是伴随着古代藏族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而开始的。因为大自然常常会给人们以恐惧之感。而先民们对自然又有所求,除因求其佑助而对自然神顶礼膜拜和供养以外,还想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让大自然顺从自己的意志,于是便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大自然的幻想和行动”。这些幻想和行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巫术。
领会: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的物质民俗和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是民俗文化最基本的感悟支点。同时也要领会民俗崇拜与民俗禁忌以及与巫术的关系问题。
应用:算命,也叫批“八字”。就是在被算命人的生辰八字上绕圈子。人的生辰八字就是记载一个人出生在哪年、哪月、哪日、哪时的代号。它只是记载年、月、日、时的符号,跟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好坏、寿命长短、儿女多少没有关系。可是算命先生就是用八字来推断人的命运。试用民俗文化的“迷信于俗信”理论对算命现象作出分析与批判。
交感与积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消逝的风俗民情,能唤起人们珍贵的回忆。各种信仰习俗在城乡构成斑驳的色彩,形成非体系宗教的信仰,乡村信仰向城市积淀,传统与现代共生,这是认识民俗文化之信仰民俗的一个视角。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个体在民俗文化中的位置
(一)个体是什么?
(二)“人欲”横流吗?
(三)个体与社会
(四)对“交往”作界定
第二节 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
(一)“君子之交”的哲学意义
(二)人类交往的自觉意识
(三)交往与馈赠礼俗
(四)交往与社会结构
第三节 交感网络与制度习俗
(一)“五缘”与社会繁盛
(二)“认老乡”的文化意义
(三)姓名文化与谱牒之学
(四)家族与家教
第四节 对交往世俗流弊的批判
(一)小国寡民
(二)平均主义
(三)锁国心态
(四)“刑礼相隔”
三、考核知识点
个体与社会 交往与馈赠 制度习俗 陋俗批判
四、考核要求
个体与社会
识记: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 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 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交往与馈赠
识记:交往指的是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现实中的交往与馈 赠,交际消费礼仪与规范.拜访与应酬,节日往来,拜贺庆吊,宴饮与馈赠,都是交往形成 的一种交互性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调节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制度习俗
识记:物质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制度习俗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和精神 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本身)。概括地讲,广义文化可以说是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了人类 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文化则就精神文化而言。
陋俗批判
识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复合体。既有优秀的文化精华,也存在一些历史的糟粕。 凡是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对身心健康有利,对生产、生活有利,对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有利 的社会民俗文化,被称为良俗。凡是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思想的反动、愚昧、原始、封建、 迷信的习俗,被称为陋俗。介于良俗和陋俗之间的被称为中性民俗。
领会:认识生命个体在民俗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在社会网络与制度习俗中的地位,从而真正理 解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扬弃。
应用:当今社会观念大变,例如一个网上的帖子,途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友好的眼神就可 能让旅游爱好者从陌生人变成朋友,这就是近年来出现的热热闹闹的网上出游征伴,请你根 据民俗文化的交往理论分析这种新民俗事象的利弊与得失?
传播与风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民俗文化的传播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
(一)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
(二)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
(三)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
(四)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
(五)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
第二节 等级森严的传播组织
(一)家族祭祖
(二)乡社立约
(三)帮会行规
(四)信仰聚会
第三节 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
(一)古老媒体探源
(二)语言在信息符号中的地位
(三)空间中的扩布
(四)时间上的递传
第四节 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
(一)从兴起到接受
(二)扩散与回馈
(三)市井散播和文化滤筛
(四)习惯制涉和地域抗衡
三、考核知识点
口语传播 共性传播 社会仪式 传播组织
四、考核要求
口语传播
识记:民俗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民间口语传播。它是民间就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语言的发展同人类群居和联合营生有关。觅食、避灾、御寒、交往等都是推动语言进化与发展的动力。
共性传播
识记:西方人类学自形成以来,先后创立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影响较大的有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传播理论、历史特殊论、功能理论、文化模式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等。人类语言的产生,它不但扩大了人类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意义表达得更为详尽,并且成为人类繁衍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仪式
识记:民俗文化中的诸多事象,原本是一个传统的“民俗”。但是在中国这方古老的土地上,由此演化出了一系列风俗形式来固化这种心理意象和行动模式,最终使之成为一种社会仪式。
传播组织
识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直接对民俗传播起着重要的深入人心的影响。血缘、地缘、业缘、人缘等社会关系的结成,都对民俗传播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民俗传播的意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民俗传播的直接目的教化、规范、调节和维系的功能。
领会: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民俗传播的方式、民俗文化传播组织、传播流向和传播流程的诸种特点。
应用:一直以来,在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少禁令,居高临下,口气硬邦邦,名为禁令,实乃语言暴力,此种禁令是对个体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就其效果而言,是对一个城市的反宣传。请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风行理论,对这种现象作出分析和评论。
行为与价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主要阐释民俗文化的行为与价值问题,其间也闪现出这行为背后的价值模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难以磨灭的民族印痕
(一)人格的塑造
(二)心绪的情结
(三)造物的象征
(四)色彩的喜好
(五)吉祥的图腾
第二节 感染与模仿
(一)群体感染
(二)从众效应
(三)东施效颦
(四)美学理想
第三节 源远流长的价值学说
(一)原始价值观
(二)文化核心论
(三)易经术数学
(四)中和方圆说
第四节 民俗文化的价值坐标
(一)生生不息
(二)革故鼎新
(三)不变求变
(四)追寻真理
三、考核知识点
人格塑造 群体感染 从众效应
四、考核要求
人格塑造
识记: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群体感染
识记:是某种观念 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从众效应
识记:“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效应”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应用:我国各民族人民绝大多数都有饮茶的习惯,但把茶作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的,则首推藏族。对于藏族来说,茶是“生命之源泉,天神所赐的甘露”,像空气、阳光、食粮一样,终身不能相离,饮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分男女、老幼、僧俗、贵贱,“无人不饮,无时不饮”。试用民俗文化的价值学说来分析饮食习惯的形成,对于所处客观环境的依赖。
III.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本大概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使自学者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核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的考核目标,按识记、领会、应用思考三个层次规定所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识记: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原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之所以设计这个层次,就是为了加强民俗文化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自考教材
指定使用的教材是《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仲富兰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参考教材是《风物考》,仲富兰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本课程由各部分内容有内在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关系,各个章节中以及每一节中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考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更应从总体上把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框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民俗文化学的基本观点和思考题进行学习。民俗文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更是诸多知识交叉的理论体系,考生要多看书,并结合社会实际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观察周边的民众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增强感性认识,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对理论观点的认识和,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基本概念多,知识点密集,怎样有效地记住并应用这些理论观点,需要具有一定理论思辨能力和对于逻辑关系的感悟力。一般地说,初次学习要重在对问题的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来,它是如何来论证这些问题和观点的,有什么具体的论据。在整个民俗文化知识体系中,又占有什么样的意义,顺着这些思路,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于基本观点的理解。
4、考生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自学者应根据本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的参考书籍,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要求,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把握指定教材的基本内容,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者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者对民俗文化学的认识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助学中主要辅导考核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明确理解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知识体系,需要采用相应的认识工具和思考方法,因此,对每一项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都要强调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同时最好能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通过的具体实例加深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辅导,把重点问题和一般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本大纲的所有的内容,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
2、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40%,领会40%,应用20%。
3、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比例大致为3:3:2:2。应该分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层次。
4、本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辨析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5、本课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7、考试使用工具:钢笔或圆珠笔。
六、题型举例
1、名词解释
例如:民俗 国民性 庶民精神 人文精神
2、辨析题
例如:以下说法是否正确?请简要回答正确与否及其理由
1、民俗文化学基本上与历史学没有关系。
2、“物态”与“心态”并存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3、选择题
例如令著名科学家贾兰坡投入毕身精力的“北京人”化石下落至今是个谜,“北京人”属于
A、直立猿人代表 B、早期智人代表 C、晚期智人代表
4、简答题
例如:1、什么是信仰民俗?简说其分类状况
2、什么是图腾?简述其具体产生情形及相应禁忌
3、祖先崇拜的发生状况
5、论述题
例如:1、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祖国大陆、港澳、台湾省及新加坡主持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为什么,请简要论述。
2、为什么说民俗文化具有“中介”的特质,试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