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93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并且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和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的社会现象是( )
A.法律 B.纪律
C.品德 D.道德
2.社会现实的关系和道德规范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社会环境的熏陶,使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在个体身上不断主动内化的结果,指的是( )
A.道德 B.品德
C.道德行为 D.人格特点
3.影响道德认知的决定因素是( )
A.道德价值取向 B.道德实践经验
C.道德评价 D.道德观念
4.按照道德认知学派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 )
A.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 B.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C.自律的过程 D.他律的过程
5.以下哪个概念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其看做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思维
6.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所持的知识、信念、情绪及行为等倾向是( )
A.教养方式 B.教养观念
C.教养态度 D.教养行为
7.高中生能够有目的的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是( )
A.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 B.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C.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 D.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8.自我教育模式的结构是由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基础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教育
C.自我修养 D.自我认识
9.直接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是( )
A.政治环境 B.文化环境
C.经济环境 D.家庭环境
10.德育最终是为了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促进个体对社会规则的( )
A.同化 B.内化
C.个性化 D.社会化
11.社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思想直接起影响作用的是( )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思想文化 D.精神文化
12.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是( )
A.品德评议 B.思想测评
C.品德分析 D.品德测评
13.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是指( )
A.社会化 B.同化
C.内化 D.个性化
14.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加强( )
A.理想信念教育 B.科学知识教育
C.思想道德教育 D.文化教育
15.道德信念的确立是在已有的( )
A.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实现的 B.道德概念的基础上实现的
C.道德思维的基础上实现的 D.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的
16.学生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指( )
A.道德评价 B.道德评议
C.道德测评 D.道德辨析
17.品德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中,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及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的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氛围调整法
C.活动引导法 D.阳性强化法
18.对于年龄在9—15岁,学龄为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的少年儿童建构情感教育目标是以( )
A.“自立—自强”体验为中心 B.“理想—成功”体验为中心
C.“自爱—友情”体验为中心 D.“自尊—自信”体验为中心
19.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价标准,它是( )
A.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B.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C.物质观的集中体现 D.道德观的集中体现
20.中小学德育方法失效的成因很多,下列属于德育方法失效的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异常
C.道德意志薄弱 D.中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21.一些在年龄、身体、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儿童以成员之间平等的地位,并且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等为基础所组成的群体是指( )
A.伙伴群体 B.同伴群体
C.兴趣伙伴 D.同伙群体
22.朋友间的情感纽带是以下哪个概念的动力源泉和获得敏感的前提条件( )
A.友情 B.情意
C.友爱 D.友谊
23.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也指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是指( )
A.角色采择 B.意见采择
C.角色选择 D.观点选择
24.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这属于道德教育基本原则中的( )
A.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疏导原则
25.下列属于运用榜样方法应注意的要求是( )
A.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B.注意检查和坚持
C.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D.选好学习的榜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以及达到预期的德育结果,主要取决于( )
A.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现实社会对公民在道德准则方面的基本要求
B.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C.德育目标的要求是否与教育的各方面条件相适应
D.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程度
E.德育目标的地域性不同
27.道德情感的特征有( )
A.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B.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C.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D.长期性与暂时性的统一
E.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28.影响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有(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习惯 D.道德意志
E.道德教育
29.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特点为( )
A.独立性 B.过渡性
C.动荡性 D.闭锁性
E.不平衡性
30.造成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有( )
A.相对模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B.家庭成员道德要求不一
C.心理发展不平衡 D.道德发展不成熟
E.受到不良外界影响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1.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______,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32.自我意识与______是个体发展健康品德的基础。
33.______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
34.德育的价值目标是“______”。
35.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时,实行的德育方式要具有______,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
36.______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而表现出来的典型心理和行为特征。
37.社会性发展是______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38.德育先要从儿童现有的______出发,通过活动体验、民主讨论等方式引起儿童内心冲突,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从内心接受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出现更多成熟的道德推理和更好的自我控制行为。
39.______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是情感的高级形式,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的内部动力。
40.______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支柱,是通向道德的基础,它可以鼓舞个体坚定道德信念,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体现自己的人格价值,从而努力实现道德目标。
41.______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42.个体的______是指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
43.________又称积极性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捐献、援助等。
44.________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一致。其特点是自愿和他控性。
45.________,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6.道德情感的特殊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47.以林崇德提出的成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为框架,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可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48.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49.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50.同伴关系有着怎样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1.试述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一般条件。
5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本自考试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