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后现代主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理论要点。
二.课程内容
15.1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与发展概况。
15.2 贝尔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揭示。
15.2 哈贝马斯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
15.3 利奥塔德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研究。
15.4 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15.5 哈桑对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透视。
15.6 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15.7 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15.1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15.2 贝尔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5.3 哈贝马斯论“后现代性”和“新理性”。
15.4 利奥塔德论后现代知识状况。
15.5 杰姆逊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5.6 杰姆逊的“辩证的批评”理论。
15.7 哈桑论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
15.8 斯潘诺斯的后现代艺术本体论。
15.9 布希亚德对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批判。
四.考核要求
15.1识记:贝尔的主要论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哈贝马斯的主要论著《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利奥塔德的主要论著《后现代状况:知识报告》;杰姆逊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哈桑的主要论著《后现代转折》;斯潘诺斯的主要论著《复制:文学与文化中的后现代机遇》;布希亚德的主要论著《交流的心醉神迷》。
15.2应用:贝尔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推进,它具有以下特征:(1)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和反思,更依赖本能;(2)艺术成为一种游戏;(3)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4)经验全变成艺术,不管它有没有形式。
15.3 领会: 哈贝马斯论“后现代性”和“新理性”:“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以反现代主义形式和价值为其特征,背叛、遗弃了大量保存于传统文化中的希望、价值和真理,具有非中心、非主体、非整体、非本质、非本源的特征。“新理性”:不放弃启蒙理想,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建立新理性图式—交往理性。
15.4 应用:利奥塔德论后现代知识状况:(1)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2)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3)科学与社会进步的距离加大,前沿科研领域呈现出规律反常、验证证伪、前后矛盾、中心消散等非稳定随意状态;(4)人文科学容忍退让,自然科学步步扩张的过程,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全部历史”。
15.5 应用: 杰姆逊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1)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2)历史意识的消失产生断裂感;(3)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4)距离感消失皆肇因于“复制”。
15.6 领会: 杰姆逊的“辩证的批评”理论:(1)对文艺作品的解释构成批评的一个最重要内容;(2)强调“整体性”或“总体性”概念;(3)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潜意识和原始经验。
15.7领会: 哈桑论后现代文化艺术特征:(1)“解构性”,这是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的特征;(2)“重构”趋势。
15.8领会: 斯潘诺斯的后现代艺术本体论:是一种重生命过程、偶然性、历史性的本体论,它排除了任何历史决定论和逻辑必然性,赋予个体以无蔽本真的意义。
15.9应用: 布希亚德对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批判:(1)传媒的介入中断了人的内省和人与人相互间的交谈;(2)大众传媒的播出是单向度的,这种不平等的话语输出实质掩盖了“无回应对话”的话语权力实质;(3)媒体具有“敞开”(呈现)和“遮蔽”(误导)二重性;(4)人们凝视电视而出神忘我,实际上是一种“窥视欲“的生产与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