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93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哪个概念是社会现实的关系和道德规范在人脑中的反映,是通过社会环境的熏陶,
使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在个体身上不断主动内化的结果
A.品德 B.道德
C.纪律 D.习惯
2.虽然不能涵盖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的是
A.道德 B.法律
C.纪律 D.品德
3.道德信念的确立开始于
A.小学阶段 B.高中阶段
C.初中阶段 D.大学阶段
4.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品德的突破点,并且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是
A.道德习惯 B.道德态度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5.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的是道德认识和
A.道德习惯 B.道德态度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6.德育的价值目标是
A.真 B.善
C.美 D.良
7.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关键是德育目标的
A.协调性 B.层次性
C.系统性 D.平衡性
8.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并且也是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手段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观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的道德情感特征是
A.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B.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C.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D.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10.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以及形成
A.道德习惯 B.道德信念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11.以下哪种感觉的出现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主体意识的高度体现,它激活了个体潜在的道德信念
A.内疚感 B.幸福感
C.自卑感 D.自信感
12.一般来说,人的道德认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常所经历的阶段是
A.感性—知性—理性 B.选择—顺从—同化
C.认同—顺从—内化 D.错误—改正—升华
13.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是指
A.调控 B.移情
C.评价 D.说服
14.心理学称之为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危机期并且是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是
A.大学阶段 B.高中阶段
C.小学阶段 D.初中阶段
15.对于年龄在16—23岁,包括高中至大学的青年,建构情感教育目标应以
A.“自信—追求”体验为中心 B.“自强—成功”体验为中心
C.“理想—成功”体验为中心 D.“坚持—梦想”体验为中心
16.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是指个体的
A.心灵敏感度 B.思维敏捷度
C.认识敏感度 D.价值敏感度
1 7.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遵从某种道德行为或要求,这个概念是
A.服从 B.同化
C.内化 D.认同
1 8.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最早和最重要的是
A.父母 B.家庭
C.学校 D.社会
1 9.我们强调道德教育方法的情感化,就是要利用道德情感机制做好道德教育,重视道德
情感的激励性功能、感染性功能和
A.教育性功能 B.感化性功能
C.弥散性功能 D.引导性功能
20.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是指
A.自省道德 B.自律道德
C.他律道德 D.自尊道德
21.自我意识实现完善和超越的根本出路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22.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
A.自我思考的能力 B.自我教育的能力
C.自我反省的能力 D.自我认识的能力
23.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培养他们自控能力的
A.复杂性 B.脆弱性
C.协调性 D.不平衡性
24.搞好家庭环境建设的根本是
A.增加家庭的物质财富 B.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
C.提高家长的素质 D.增加教育投入
25.一般来说,净化社会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列不属于净化社会环境的矫正途径是
A.提升文化环境 B.弘扬高尚精神
C.科学规划、设计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D.引导正确舆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道德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道德是分辨善与恶的尺度,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尺
B.道德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它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C.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D.道德具有社会制约性,它是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反映该社会组织自身的利益与目标
27.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A.建构性 B.顺序性
C.系统性 D.不平衡性
28.中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所经过的阶段大体上包括
A.同化 B.模仿
C.信服 D.内化
29.农村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有
A.农村中小学生缺乏理想教育
B.农村中小学生缺乏道德认识发展系统、明确的指导
C.农村中小学缺乏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教育资源
D.农村中小学生缺乏道德认识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30.同伴关系的特点有
A.交往的平等性
B.交往的轻松性
C.交往的自愿性
D.同伴交往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吸引力强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1.__________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32.哲学家__________认为:“道德概念本身要求就是一种人类情感,这种情感使各个角落、最远古的人的行为也成为道德上赞许或反对的对象。”
33.《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时要坚持__________的原则。
34.智育的价值目标是“__________”。
35.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时,实行的德育方式要具有__________,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
36.所谓__________,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37.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心理特性发展和演变的结果,而社会化强调人的社会心理特性发展和演变的__________。
38.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发生__________。
39.人的情感的具体发生包含情绪激活、__________和情绪体验三个环节。
40.__________仅仅是道德情感发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产生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道德需要的关系的一种反映过程。
41.在人类道德实践中,__________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使个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人的全部道德活动的枢纽。它作为个体道德的源泉,具有内在动力性,作为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人际共感性,作为相对完美的人性,具有精神统一性。
42.__________是一个人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反应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亲社会性动机”。
43.一般情况下,个体总是在对道德情境进行认知的基础上,__________,然后作出道德抉择。
44.品德形成的标志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和__________的形成。
45.__________,即个体在执行某一道德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的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6.简述道德和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47.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8.简述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
49.道德情感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50.简单列举一些自己班上学生常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并思考如何对这些攻击性行为进行控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1.道德情感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52.试述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条件。
下载试题WORD文档: